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扶贫济困护航求学路 增才长志培育创新人

  • 发布日期:2012-06-15
  • 浏览次数:1953

扶贫济困护航求学路 增才长志培育创新人
————我校资助育人工作介绍
 

  编者按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既是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我校地处西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人数43.8%,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10.1%。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和艰苦扎实的工作,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资助工作体系,实现了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同时坚持资助育人,搭建各种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帮助。
  这里集中刊发我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亮点报道、优秀学生事迹、受助学生感言等材料,供师生阅读了解。

一臂之力也珍贵
———我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记者 靳军

  2005年,一封特快专递出现在福耀集团董事长、著名慈善家曹德旺先生的办公桌前。专递里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建设发展情况,在校学生情况以及学生受资助情况等,信的末尾,请曹先生助一臂之力,帮助这所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请曹先生在方便的时候来杨凌小镇考察。
  真实的情况、诚恳的态度打动了曹先生。2006年初,曹德旺先生专程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考察,给学生作报告讲述自己的奋斗历史。在这所地处西北偏远小镇的农业高校,曹先生了解到了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方面为国家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看到了诚朴勇毅的学生。曹先生再一次表达了他的心声:“我就要让穷人家的孩子吃饱饭、上得起学。”随即,曹先生与学校签订资助协议,在学校设立“曹德旺助学金”,每年拿出150万元资助3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连续滚动资助10年,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其至大学毕业。
  曹德旺助学金的设立是我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一个典型。从2005年起,我校通过信函、邮件、短信等途径以及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与社会爱心人士和知名企业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基本情况以及学生资助现状,广泛吸引他们的关注,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除“曹德旺助学金”外,“唐仲英基金”、“春雨奖学金”,“宝钢教育奖学金”、“恒大助学金”和“南京鼎业脉林奖学金”等先后在学校设立。目前学校层面争取到的社会奖助学金15项近400万元(不含院系层面设立的社会奖助学金150万元),比2005年前增加了10项,金额增加达300万元,受助学生增加近500人。这些社会奖助学金的设立,每年使近1200名经济困难学生受到专门的物质资助,扩大了国家助学的范围,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带来了更加生动丰富的精神资助。
  现在,我校每年获得的国家和社会力量助学总金额达到30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比例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46%,经济困难学生人均受资助近3000元,最高受助8000元,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正常完成学业,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了经济困境,增强了自信心,在学习、做人方面成为广大学生的楷模。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根据这种情况,我校在争取社会资源工作中开始转变思路,调整方向,将以前的助困为主改为奖优为主。在目前争取到的社会资源中,“宝钢教育奖学金”、“杨凌本香奖学金”和“南京鼎业脉林奖学金”都是针对品学兼优学生设立的。
  今后,学校将继续做好社会资源的挖掘工作,设立更多的奖优项目,引导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自强砥砺人生
农学院 刘春雷 

  我是农学院农学074班本科生。曾任班长,唐仲英爱心社骨干,并先后多次被授予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实践个人等多项荣誉,荣获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毕业前顺利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赴韩国庆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土龙山镇东岗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因为我要读书,姐姐放弃了她也优秀的学业,我时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上学,而是寄托了全家人的期望。
  我在大一入学起就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学校举办的经验交流会和留学报告让我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我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汲取更多的知识。尽管自己的英语口语基础“一穷二白”,但我没有因此而动摇。数不清听过多少英语材料做了多少篇阅读练习。终于,我通过了雅思的测试。当韩国庆尚国立大学的教授视频面试的最后一个问题问完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大学四年,我靠着自己努力获得了唐仲英奖学金和各种助学贷款;拉过赞助,每次只有少量提成;贴过广告……尽管一个月不到200元的生活费是我的大学生活开销。除了学习,我还一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敬老院送爱心,中秋节送温暖,关心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唐仲英爷爷的爱,大爱无边!
  20多年来,虽然历经磨难,但我仍会以乐观的心态与知恩善报的精神打动身边的每个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的梦想就是今后成为一名像唐仲英爷爷一样的慈善家。 

大学生义务服务队:受助学生成长的平台
记者 爱农

  “助人真快乐,人生当自强。”回顾自己参加唐仲英爱心社三年来的经历,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09级学生郝三红深有感触地说。
  郝三红的家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会镇谷渠村。兴县靠近黄河,自然条件差,是山西省贫困县,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传统的农业种植。郝三红在家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父母在外地打工,家里收入少,负担极重。
  2009年入校后,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他的学费及住宿费,他又获得1500元的国家二等助学金和4000元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加上课余兼职打工,他的生活之忧也解除了。当年,他加入了唐仲英爱心社,先后在周至县马召镇、广济镇进行支教和开展村主任助理活动。在马召镇一所中学,他和同学利用周末辅导学生文化课学习,还组织他们举行辩论赛、演讲赛;担任广济镇一个村子的村主任助理,协助村干部工作,帮助村民种植果树。目前,他在爱心社已工作了三年,由最初的社员成了现在的社长,而马召和广济的义务服务活动仍在继续。
  “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就应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奉献。”在奉献中,郝三红提高了组织能力,收获了从来没有过的感动。大三的时候,他主动把国家助学金让给了其他困难学生,现在他课余打工赚的钱不仅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甚至还能拿出一点补贴家用。和刚入校时候的形象相比,郝三红自己也感觉像换了个人。面对未来,他不再自卑。
  与郝三红同一年入校的壮族学生农春榕在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学习,她来自广西南宁横县平马镇那罗村,至今还是这个贫困山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在国家以及社会奖助学金的帮助下,她摆脱了经济困扰,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先后参加了一对一义务支教活动以及义务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活动,还曾担任过学校校报学生记者团负责人。三年的义务服务活动深刻改变了她的人生观:“人生短暂,珍惜生命;用心生活,争取最优。”
  从2005年起,学校成立了以受助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义务服务队,下设19个分队。其中由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资助的受助学生分别组织成立了春雨义务服务队、唐仲英爱心社、向日葵爱心社、曹德旺爱心社、思源爱心社等5支分队,由学校直接指导开展工作,其他受助学生编入各院系义务服务队,由院系指导开展工作。大学生义务服务队每年定期与校园周边村委会联系,积极开展“利农、惠农、兴农、娱农”的活动,举办大型下乡慰问演出5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合作医疗”、“一村一品调查”等多项社会调查;发动当地居民开展“关爱母亲河”的渭河环保活动;在杨凌敬老院长年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关心孤残儿童成长。每年大学生义务服务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30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达30000余人次。一大批像郝三红、农春榕这样的受助学生在义务活动中增强了信心,学会了感恩,提高了能力,增加了动力。大学生义务服务队成了广大受助学生自立成才的平台。唐仲英奖学金爱心社、向日葵爱心社被评为学校2011年优秀社团,向日葵爱心社被评为2011年陕西省优秀社团。农学院农学专业学生刘春雷获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做一个“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自强不息”的人
机电学院 张保华

  2010年2月6日,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会在北京举行。会上,10名大学生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00人被推选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我也幸运地成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的一员。
  我是机电学院06级本科生,曾担任唐仲英爱心社组织部长、理事、副社长等,现已保送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并获得新生最高奖学金。
  我乐观对待生活,积极面对工作,认真对待学习。在爱心社期间,我曾策划组织“阳光冬令营”“爱心小分队进城”“中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爱心一帮一计划”“失学儿童返校计划”“暑期三下乡”等多项公益活动,组织社员在周至县和杨凌区建立4个爱心基地,长期在6所中学开展支教活动,和好友募集大量资金,使杨凌及周至地区数十名辍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在受聘为村主任助理期间,我和同学共同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一种小型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机”,探索解决了农村玉米秸秆难以有效利用问题的新方法,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我还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周至县北双庙村全自动化沼气池设计”已成功结题。大学期间,我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连续三年名列学院前列,并获得多项奖励。
  能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与唐氏基金会的培养和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我要继续发扬唐氏基金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继续做一个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自强不息的人。

动力助推我成功
机电学院 陈星

  我是机电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09级1班的一名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许许多多的责任。从上大学就学着如何为家人减轻负担,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为培养我、帮助我的人争气,因此加入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自立自强。
  所幸,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先后获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专业奖学金”。非常感谢学校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的奖助学金制度,对于我们广大学生来说,这是对努力学习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鼓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资助贫困自强的学子继续学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我们大学生寄予的希望及期待。
  奖学金对我而言,并不纯粹是金钱物质鼓励,它最重要的是给我一种莫大的肯定、鞭策和希望,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当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别人肯定的时候,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它也会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地努力下去。因此获得奖学金的这种肯定而产生的动力将会使我的大学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有意义。拿破仑说过,胜利属于永远坚持不懈的人。也许不是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这样优秀的品质,但我们可以学习培养这种品质。“百步九折萦岩峦”时,学会知难而进、逆水行舟的能力,让逆境挖掘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潜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时,学会养成不骄不躁、沉着理性的脾气,让成功增加我们的信心。我要把奖学金化作今后不竭前进的动力,踏上人生路上的新征程。

做一个感恩回报的人
食品学院 杨绍溪

  我是食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级1班学生,来自云南省大理州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大学四年一直受曹德旺先生资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刚入大学时那个阴雨连绵的九月至今仍记忆犹新,仿佛就在转眼之间,四年充实而忙碌的大学时光就在弹指一挥间逝去了。在这个酷热的六月,我即将要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怀揣梦想走入社会,拥抱期待已久的明天。曹先生教会我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能顺利完成学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与社会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
  四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我的资助关怀如春风雨露,不仅解决了我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激励与鼓舞,让我得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坚定了我自强不息、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了我感恩回报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即将走向社会的我,一定会牢记“诚、朴、勇、毅”的校训,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我都会立足岗位,努力付出,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转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版权所有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 陕ICP备05001586号